黄伯术后恢复了正常生活。 国内首例踝关节3D打印植入手术成功 八旬阿伯变身“未来战士” 患者自费 仅仅一万 据医生透露,结合3D打印技术,为患者“量身打造”个性化手术方案,达到低廉高效的治疗效果,日益成为可能。目前,盆骨骨折等3D打印技术正在尝试。究竟手术花了多少钱呢?医生说,由于处实验阶段,不好说价格。 黄伯家人余先生说,“手术总共花了4万多元,扣除医保等费用后,我们自己大概花了1万多元。” 文/记者曾卫康 通讯员郑斌、王萍 图/广州日报记者骆昌威 植入未来战士体内的金属物让其战斗力更加强大!昨日,今年86岁的广州市荔湾区黄伯却实实在在感受到《未来战士》影片中的好处,一年前植入钛金属脚踝让他行动自如,甚至可以“健步如飞”,“没想到一把年纪,还能如此走路!”一说到这里,黄伯则笑得合不拢嘴。据医院介绍,已经康复的黄伯是国内应用3D打印技术治疗踝关节慢性骨髓炎的首位受益者。 今:行走自如生活自理 “我能够重新走动了”,今年86岁的广州市荔湾区黄伯坐着轮椅来到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复诊检查,“已经一年多了,我植入的钛金属脚踝让我能够行走自如。”说着,黄伯从轮椅上走下来,行动之间,让大家难以察觉他已经是86岁高龄的老人。 黄伯家人表示,“黄伯不仅腿部灵便了,而且生活还能自理。” 昔:曾经想过锯断腿 然而,黄伯的过去却不是如此乐观。 “当时还想过要锯断生病的右腿”,黄伯家人余先生说,“文革”期间,黄伯因右踝部皮肤湿疹严重,到一家医院进行放射治疗。黄伯经过激光等放射治疗后,产生后遗症。10年来黄伯辗转多家医院住院治疗,曾经采取转移皮瓣治疗,始终没有见到预想的疗效。 “有的医院医生甚至提出要锯断黄伯生病的右腿踝关节”,余先生说,“可是黄伯年纪这么大了,锯断腿后难以生活,很残忍!” 尝试3D打印技术疗法 2014年3月,抱着试一试的心态,黄伯到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骨科就诊。 接诊的曾勉东副主任医师发现,黄伯的整个内踝关节上有慢性骨髓炎病灶,这是导致他反复溃疡渗液的根本原因。在临床上,骨髓炎的治疗,具有反复性、起效慢的特点,一旦处理不好,患病肢体将面临截肢风险。 该医院骨科二区团队反复研究认为,用传统方式治疗会对踝关节结构形成一定程度的破坏,患者术后简单的行走必然受到严重影响,达不到患者的最基本要求,最终确认了结合3D打印技术进行治疗的方案。 余先生说,医生跟我们说国外已经有成功先例,“既然国外有先进3D打印技术,我们也愿意尝试。” 曾勉东说,对黄伯脚踝部慢性骨髓炎的治疗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手术清除骨髓炎病灶,利用3D打印技术制造出与清除骨骼病灶一模一样的骨水泥骨骼支架,作为临时占位器,维持病灶周围骨骼的空间和踝关节的相对稳定,保留患者的简单行走功能,同时验证最终手术方式的可行性。第二阶段再次利用3D打印技术,打印出与被清除骨骼呈1:1比例的钛金属骨骼,并重新植入患者脚踝部位,以达到永久性的治疗效果。 前期:先打印塑料骨骼模型 根据CT检查,医院骨科二区医生团队首先获得病灶骨骼的三维数据,经过3D打印公司进行数据处理后,通过其高精度的3D打印机,打印出跟病人病灶骨骼一模一样的塑料骨骼模型,设计制作准备替换支架的塑料模型。进行体外手术模拟执行。判断待切除的病灶骨骼的具体位置、面积、预估术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进一步评估手术方案的可行性。与此同时,通过支架模型进行反倒模,制造出可高温消毒,适应手术需求的高精度模具。术中再用抗生素骨水泥填充模具,得出含抗生素骨水泥骨骼支架。 医生通过把抗生素骨水泥骨骼支架作为占位器,临时替换截除病人的病变骨骼,以此消灭病灶,维持踝关节相对稳定。 后期:植入钛金属骨骼支架 经过近10个月时间的康复,黄伯的慢性骨髓炎病灶完全消失了,黄伯也能扶拐杖下地短距离行走。但骨水泥骨骼支架毕竟是临时性的,如何达到永久性的效果,成为黄伯踝关节骨髓炎治疗长期疗效成功与否的关键。考虑到手术后肌肉、骨骼的生长与愈合,确定永久性骨骼支架的精度成为最大的难题。 经过研究,骨科二区团队选择了与人体组织相容性较好、国际通用的钛金属制作永久性骨骼支架。并且把钛金属骨骼支架的精度确定为0.04mm,因为这个数值正是人体骨骼表面微孔的孔径大小,能很好地与人体的骨组织相容。随后,按照骨水泥骨骼支架三维设计,打印出新的钛金属骨骼支架。2015年1月,黄伯进行了二期手术,将10个月前放置的骨水泥骨骼支架换为钛金属骨骼支架,并重新固定,手术获得圆满成功。 排异性:材质与钢板差不多 经过大半年时间的康复治疗,现在,黄伯的脚踝已经基本康复,溃疡、渗液的状况也不再出现。经过医生复查显示,黄伯脚踝处的3D打印钛金属骨骼支架在体内稳定、生物兼容性也较好。 曾勉东说,“植入钛金属骨骼支架与钢板属于同种材质,没有什么排异性。”黄伯告诉记者, “即使刮风下雨,也没有风湿痛的感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