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穿戴设备是指穿戴在人身上的设备,会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便捷。
3D打印技术(又称增材制造),即快速成型技术的一种,它是一种以数字模型文件为基础,运用粉末状金属或塑料等可粘合材料,通过逐层打印的方式来构造物体的技术。
3D打印技
3D打印技术是逐层打印,是一种“单线程”的制作方式,一次只能制作一个产品。比起使用机床,其成本更低,工艺更简单,对操作人员的要求也不高,如果只生产一个产品,3d打印比起传统的机床制造有着更大的优势。
但是如果生产的规模达到消费产品的级别,对于金属,有冲压技术,对于塑料和橡胶,有注塑成型技术。他们的先期投入高,但是量产成本低廉。而3D打印技术的成本和数量成正比,在产品的数量达到一个临界值,传统制造相对于3D打印高昂的成本已经被摊平,传统制造的成本将显著低于3D打印。这也就是3D打印无法应用于大规模批量化的消费产品生产的成本原因。
3D打印如果想真正走进人们的生活,必须在消费产品上找到能“单个生产”的产品,才能在成本上击败传统的制造模式。
可穿戴设备
从Google glass算起,可穿戴设备已经进入第四个年头。可穿戴这个词,就表示它相比于传统的电子设备,更注重与人体的交互,不仅仅是用户界面,也包括对人体解剖学特征的适应。
可穿戴设备主要可以分为戴在头上的,扣在手腕上的,穿在脚上的,未来还可能会有植入体内的。穿在脚上的和戴在手腕上的设备可以近似看为鞋子和手表,对人体特征的适应并不明显。但是头戴式设备不同,它要适应人体的头面部的骨骼结构,包括脑颅骨的横纵轴的长度,如果设备带有耳机,还存在对人体外耳道几何结构的适应,如果带有屏幕还涉及对两眼瞳距,位置的适应,而这些适应,并不是通过尺码的不同而实现的,在这种设备上用机械结构进行微调,无论从集成度上还是外型上都不是好的解决方案。从这个角度来讲,每一个可穿戴智能设备都是不同的,就像人的指纹一样。如果把可穿戴设备植入体内,那么个体差异就是设备制造中不可忽视的方面。在未来,可能会催生“一人一产品”的制造模式。
现在,越来越多的设备注重个性化,但是这种个性化,更多的体现在文字和图案上,比如苹果的激光雕刻服务,本质上并未改变设备的几何外形。个人定制的带有不同图案的手机壳,也只是在公版模型上印刷了相对个性的图案,并未改变几何结构。随着人们对个性化服务要求的提升,想比于手机电脑之类的设备,可穿戴设备由于仅限一人使用,对于个性化服务显然有更高的要求,个性化也会体现在对产品几何结构的改变上。也就要求提供“一人一产品”的服务。
天生一对
可穿戴设备需要 “一人一产品”的制造方式,而3D打印恰好能满足这种需要,能够用低成本实现个人定制的产品生产模式。3D打印技术必将在可穿戴设备的生产上扮演重要的角色。 |